特區政府下調每月賭收預測,由二百七十億降至二百億。按此推算,全年賭收將按年跌三成,到底是杞人憂天還是實事求是,需要數月觀察。但至少可以說明,賭收還未止跌,未來經濟形勢仍有變數。
再過幾天就會公佈第一季賭收,博彩業是經濟支柱,賭收急挫,本地生產總值難以倖免,故有分析已預測首季GDP將跌兩成,將是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、金融海嘯之後的另一個經濟信心考驗。由於不時傳出高端消費減少,連帶相關行業生意亦黯然失色。當經濟活動慢慢減弱,社會信心難免亦會動搖。慶幸的是,即使賭收已大幅減少,博企仍陸續宣佈加薪,昨天又一家加入加薪行列,至少可以穩定數萬人就業和收入。在博企帶動下,其他行業亦會有相應調整。至此,此番經濟下滑仍屬局部層面受影響,未有引起大範圍的骨牌效應,可保人心穩定。
但賭收下降令公共收入開始減少,去年仍能保持財政盈餘,今年恐怕未能樂觀。可幸的是,施政報告不但沒有減少民生福利開支,部分領域特別是弱勢社群津助更會加碼,以加強保障基層市民不受經濟轉速影響。那邊廂,針對中小企的扶持亦有着墨,包括提高免稅額、調升信貸擔保額至七百萬。針對青年人創業亦有新亮點,在原有的青創援助計劃基礎上,成立青創孵化中心,回應青年創業的訴求。
金融海嘯期間,政府亦以加強中小企扶持以穩定市場信心。畢竟澳門絕大部分是中小企,且小企業亦容易受經濟轉勢衝擊。穩定中小企與穩定相當一部分基層居民息息相關。故既是經濟放緩下的施政重點,亦是穩定就業、保障安居樂業的舉措。
正如過去很多人提及,中小企除了資金需要,更多關注營商環境,以及面對經濟瞬息萬變,如何升級轉型配合新常態。慶幸的是,仍有大量旅客為行業提供業務動力。但如何讓澳門中小企深度開發市場,而非一窩蜂“人有我有”,需要更多營商新概念,甚至科技普及。
青創計劃推出後,社會上普遍希望在資金以外,能提供更多顧問服務,協助企業成長。如今政府終於推出青年創業孵化計劃,回應社會訴求的同時,亦是青年多元出路的重要一環,值得肯定。但除了青創項目,中小企同樣面對高租金、人資緊、升級轉型的煩惱,青創孵化中心的服務範圍能否擴大,或針對中小企提供更多財務以外的顧問服務,值得探討。